学科介绍 |
山东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于 2006 年获“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下设两个二级学科“通信与信息系统”(2000 年获学位授予权,“十一五”-“十四五”省级特色重点学科)、“信号与信息处理”(2003年获学位授予权,“十一五”-“十四五”省级重点学科),“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学位,2007年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面向全国招收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优秀硕士、博士学位学术学位研究生、招收电子信息专业优秀工程硕士和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还面向全球招收留学生,博士后流动站招收博士后人员。 本学科聘请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专家学者为兼职特聘教授;现有包括国家特聘学者、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首席科学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在内的杰出人才队伍;专业教师 41 人、其中博士生导师 11 人,教授 16 人、副教授 22 人,39 人具有博士学位,29 人具有一年以上海外经历。 本学科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形成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研究与推广三个层次的合理格局。近年作为牵头单位承担国家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作为负责人承担重点项目课题12项,还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一批国家和省部级重要科研项目。积极为国家和山东省经济建设服务,通过产学研用结合,推进技术成果转化,近年年均科研经费达2000万元。面向司法领域的特殊群体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开发的“监狱特殊群体大数据智能分析平台”在监狱系统示范应用;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合作研发的电磁信号宽带接收信号识别和信息还原等突破的三十余项关键技术在重要领域获得应用;通过线上帮教平台为两省三地的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情感陪伴、补充学习条件和资源,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学科注重构建开放、国际化引领的人才培养体系。学科培养了大批优秀研究生和杰出青年学者,在包括北大、清华在内的国内外著名高校任教,更有一大批活跃在包括华为、百度等国内外各个行业承担重要研发和科技管理任务的优秀校友。 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学术气氛浓厚,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活跃。自2016 年以来多次成功举办或协办重要国内外学术会议。2017年承办的国内通信信息领域影响力最大会议ICCC 2017,参会人员达400多人;2016协办国际通信与信息技术研讨会,参会人员达150人;作为宣传主席参与组织IEEE WCNC2018。年出国访问学者或博士后人员超过10人、年吸引海外学者来访超过20人次。出版《信号与系统》等教材,参与编著《5G仿真与评估方法》、《大数据技术原理与实践》、《5G Wireless Systems: Simulation and Evaluation Techniques》等专著;获得包括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省自然科学奖在内的省部级科技奖励。 学科拥有物联信息技术与系统工程实验中心,中国虹计划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无线通信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宽带无线通信技术高校重点实验室等平台,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图书馆等企事业单位分别建设了“中国特殊群体社会治理大数据联合实验室”和司法部“司法物联网重点实验室”。与 20 多个国内外厂家保持了良好的联系。学科拥有毫米波信道测量设备、微波网络分析仪、微波信号源、频谱分析仪、矢量信号源等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基于国际化视野下,建立领先的共享开放高水平研究开发平台,形成一级学科下的 MIMO 无线通信、无线传感网等16个科研开发共享平台,面向系统实现,增强学科综合实力和研究生研发实践能力,16个平台中有13个平台面向应用与实现,极大提升了在校研究生实践技能和学术科研能力。 |
研究方向介绍
一、先进通信与智能信息处理研究所
致力于新一代无线通信技术和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实践。建设有国内先进的面向下一代无线通信的验证和实验平台、面向特殊群体的智慧监狱应用和示范平台、基于物联网的智能感知和信息处理平台等。形成了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特聘青年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领衔的优秀科研团队。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培育资金、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各类课题,获得多项省部级科技奖励。主要研究方向:新一代无线通信、智能和工业物联网、盲信号处理与多媒体信息处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智能家居终端和平台技术等。
图1 服刑人员改造演化信息管理平台
图2多模态健康信息采集与行为分析 图3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哈希检索模型
图4 多模态情感计算及其在智慧司法中的应用
二、通信技术研究所
通信技术研究所(Institute of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5G/B5G通信关键技术、信道测量与建模、空天地海一体化通信、可见光通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等领域。目前拥有大规模MIMO信道测量与实验平台、毫米波信道测量平台、云计算与大数据分析平台、人工智能分析平台、5G通信实验平台等软硬件设备。研究所承担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在移动通信关键技术方面发表了多篇重要学术论文,为移动通信领域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图1 室外多天线毫米波移动信道测量平台
图2 室内毫米波信道测量平台
三. 信息处理与人工智能研究所
研究工作主要以信息处理和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承担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在内的各类纵横向科研项目40余项。具有高性能计算服务器、3D打印机10余台、机器人机械臂40余台、无人机10余架、AR/VR设备6套、边缘计算终端和信号处理设备多台。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非法电磁信号监测与分类识别技术开发及应用”和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基础研究项目“深海全数据背景下传感信号检测和分析关键技术的研究”等,主要方向与成果:1. 宽带电磁信号接收分析识别技术与设备开发应用,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国内领先的人工智能实验室平台(机器人实验室、机器人实训平台、3D打印创新实验室、无人机创新实验室、AR/VR开发设计室);3.国内领先的车载双目视觉研究系统;4.基于边缘计算的嵌入式系统综合设计与开发;5.基于仿生学的多模态信息融合和检测;6.生物医学工程;7.视频和文本大数据分析技术。
四. 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技术研究所
研究所拥有超级AI计算服务器及多台高性能GPU计算服务器用于大规模机器学习,建立了医工交叉学科的脑机接口平台、智能医学影像分析平台、小动物成像系统、脑调控分析平台等。近年来承担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主要研究方向如下:1)利用人脑处理多模态信息的层次表征机制,从计算体系结构、计算原理和算法等方面提出全新的思路,尤其是面向现实中复杂的多模态异构数据,改变现有的信息处理机制,全面提升计算机的感知和认知能力;2)研究新型的类脑计算新范式,提取融合多种模态数据的有效特征进行融合,应用于大规模跨模态检索、智能人机交互、生物医学信号处理等领域;3)研究视听觉、触觉、运动以及高级脑功能,如学习、记忆、决策等的深层次脑信息处理机理,设计适用于脑-计算机接口任务的新型视听觉、运动等范式,结合动物模型和临床需求, 研发侵入式和非侵入式关键技术,提升脑-计算机接口的信息传输性能;4)研究脑部外伤、肢体残疾的神经反馈机理,结合FES、外骨骼、VR/AR等技术,设计新型的脑机接口范式用于神经通路的可塑性修复和重建、意识状态恢复。
学科部分实验室和成果展示